随着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 用于核酸检测的小屋 完成了“历史使命” 在东港区秦楼街道 越来越多的核酸小屋 正在“花样变身” “我手出血了,请问有没有创可贴?” “快进来,我帮您处理一下。” 前不久,一名外地游客在游览日照海洋公园时不小心擦伤了手,不知所措的她,找到了海洋公园门口的一处“秦楼街道文明志愿服务亭”,值守的志愿者帮她包扎处理,并向她介绍了日照的特色景点和非遗文化,让她的日照之行充实又温暖。 这处志愿服务亭的前身,正是核酸采样小屋。 “为了避免资源浪费,前期我们通过部门协商、民意调查等方式,确定核酸小屋的后续使用功能,通过改造升级,继续服务群众。”秦楼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文强告诉记者,面对街头核酸采样小屋何去何从的困扰,秦楼街道的选择是让小屋换上“新装”,实现“转岗再就业”。 “五一”假期前,秦楼街道辖区的核酸小屋陆续再“上岗”,变身志愿服务点、贴心“蜂巢”、党群联系点。 在文登路惠新农贸市场的文明志愿服务亭,记者注意到,服务亭上张贴了中英文对照的市区旅游地图、便民服务标志,东港虚拟代言人子牙君和姜小渔鲜活灵动的形象拉近了志愿者和居民、游客的距离。 据悉,服务亭按照统一标准改造配置,内置饮水区、急救药品区、旅游宣传物料区等,可为市民及游客提供基础医疗处理、免费热水、旅游咨询、应急电话查询等服务。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环卫工人看来,它就是休息站,让他们在辛劳之余得以小憩;在外卖小哥眼里,它变身充电站,让穿梭在大街小巷的骑手得以休整。 小站点,大服务。“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累可歇脚、伤可用药”的转变,彰显的是秦楼街道城市基层治理的民生温度。 核酸小屋变了 变的是功能和新意 核酸小屋没变 不变的是便民与服务 5月13日,城建花园社区“双报到”单位的党员志愿者和社工们聚在核酸小屋改造的“东港党群服务驿家”,和面、调馅、擀皮……包好的水饺送到了小区的“空巢”老人家中。浓浓的烟火气中,“‘秦’情相伴、幸福邻里”社区活动日走进了居民心中,打通了党群服务的“最后一米”。 “现在党员自觉到服务亭中担任轮值志愿者,成为街道党建工作的新风尚。”城建花园社区书记任秀娟欣喜地说。 核酸小屋的改造,让社区居民孙洋竖起了大拇指,“之前觉得这些小屋闲置着挺可惜,还占地方,没想到这么快变成了党群服务点,为居民提供各种暖心服务,一举多得。” 目前,秦楼街道10处志愿服务亭已经投入使用,由社区网格员和志愿者每天轮值上岗提供志愿服务。 依托志愿服务亭,该街道组织开展了“五一”景点服务、社区活动日、党群服务日等活动30余场次,为3200多名居民和游客提供志愿服务,提高了群众对文明实践和旅游体验的满意度,助推文明实践活动常态长效。 服务靠前一步,城市更有温度。“小小的志愿服务亭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有了微阵地,成了党和基层群众的连心所。”王文强说,如今,服务亭成为秦楼街道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平台,让“生活在日照就是幸福”更加充实、更具质感。 (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姚彩虹 通讯员 王西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