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莒城,从城市到农村,大街小巷处处是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点燃志愿微光,扶危济困、敬老爱幼,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在浮来山街道马顾屯社区,莒县雨滴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的志愿者,正在精心制作爱心午餐;在洛河镇洛河社区,莒县健平医院的医生护士们,正为困难群众免费查体;在敬老院,莒县义务工作者联合会的志愿者,正在为老人剪发.....关爱困难群体、帮扶困难群众的良好社会风气蔚然成风。 去年以来,莒县以创建全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验区为契机,就做好新时代社会救助工作做了有益探索,以困难群众多维需求为导向,围绕创新社会救助方式方法,将政府救助与社会帮扶有机融合,打造了具有莒县特点的“莒力助”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品牌。 “一个关键”,搞好顶层设计 做好新时代的社会救助工作,顶层设计是关键。莒县坚持从制度创新入手,相继出台了《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莒县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验区工作方案》《“莒力助”综合服务平台管理制度》《“莒力助”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品牌提升计划》等一揽子制度文件,构建了“莒力助”综合服务平台的“四梁八柱”。 目前,敬老、爱幼、助残、扶弱、济困、提升六类服务项目,构成了“莒力助”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品牌的核心内容。截至5月,全县共开展各类救助服务活动380余次,成为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 “两大资源”,形成救助合力 面对困难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救助服务需求,莒县着力做好“统筹资源、凝聚合力,分类施策、精准救助”的文章。 充分整合政府救助资源,梳理汇总了民政、教育、医保等11个政府部门共20大项34小项救助政策,逐一制成二维码,做到社会救助政策“一码查”,同时积极落实“困难群众救助·主动申报日”制度,加大了政策宣传力度;使用“阳光救助掌上办”小程序,“一键上传”群众申请,“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打通部门壁垒,提高救助效能。 图片 广泛汇聚社会救助资源,依托“莒力助”综合服务平台,深度对接各类社会组织,积极链接社会救助资源,既凝聚起全社会扶贫济困的强大合力,又打破了供需双方的“信息孤岛”,实现了困难群体的服务需求与社会组织的服务供给精准匹配,有效放大了救助工作的良好社会效应。 去年老人节期间,莒县民政局配发了价值3000余元的大米、面条等物资用于社会组织走访,而由社会组织提供的爱心午餐、水果、牛奶等物品价值达10万余元,同时还附带义诊、理发、心理疏导等服务,社会救助效益扩大了30余倍。政府 社会组织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实现了政府救助和社会帮助两大资源“1 1>2”的效果。 此外,为拓宽救助资金募集渠道,莒县民政局专门开发了“首善之莒 从‘慈’开始”救助 慈善募捐小程序,全时空、全领域募集社会资金,全部用于困难群众的救助帮扶。 “三项机制”,提升群众满意度 服务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在建立“莒力助”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的过程中,莒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优化完善制度设计,强化评价监管,以制度作保障,提升群众的满意度。 建立精准服务机制。在抓好政府救助的基础上,莒县民政局建立帮扶困难群众信息库、参与社会组织信息库,根据困难群众需求在平台上发布《“莒力助”社会救助服务单》进行“派单”,各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根据自身能力“接单”,及时为困难群众开展关爱服务。 建立科学评价机制。莒县民政局建立了积分激励机制,每次救助活动结束后,及时组织困难群众对服务内容进行评价打分,驻地乡镇街道对服务内容和救助效果进行确认,“莒力助”综合服务平台对救助服务进行积分累计,作为评价和激励社会组织的重要依据。 建立过程监管机制。莒县民政局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对各项服务活动进行抽查监督,形成了民政部门派单—社会组织接单—服务对象评价—驻地乡镇街道跟踪问效—民政部门抽查监督的闭环服务机制。自“莒力助”综合服务平台运行以来,共有35家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累计开展救助活动387次,提供上门服务时长900余小时,机构服务超2.7万小时,服务困难群众4000余人次,群众非常认可,社会反响很好。 (日照市民政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