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了!火了!”看着自己抖音号里蹭蹭上涨的粉丝量,小草坡村村民王运亮掩饰不住心头的喜悦。“一会儿功夫就涨粉200多人,过会儿还得涨。” 让王运亮火了一把的,正是村里10月1日晚上举办的国庆晚会。“没想到,我们村自导自演的晚会这么受欢迎。”王运亮兴奋地说。 颇感意外的还有小草坡村党支部书记王运红,“只知道我们村晚会受欢迎,没想到竟有这么多周边乡邻关注。” 其实,在小草坡村,这样的晚会并不少见,“三八节、端午节、重阳节、国庆节、春节……每年得举办六七场文艺活动。”王运红说,遇上传统文化节日、国庆节这样的“大日子”,村里都要把老少爷们聚起来乐呵一番。 “乡村发展不仅仅要搞经济、产业这些一眼就能看到的‘面子’,还必须得注重‘里子’,也就是乡村文化。”在王运红眼里,乡村建设“有里有面”,才能实现长久的发展。 小草坡村位于东港区涛雒镇,村子不大,只有108户。10多年前,该村是镇上“挂了号”的落后村。 回想过去,在村“两委”干了23年的刘淑兰一脸愁容,“那时候就是一盆散沙,经济发展不行,环境卫生也差,每逢下雨天,巷道内泥水遍布,散发着难闻的异味。” “你不种‘庄稼’,‘杂草’就会丛生。同理,文化思想是一块阵地,正气不占领,歪风就占领。”2006年,王运红带领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将文化建设摆了乡村振兴的首要位置。 很快,“四德”榜评选成为村里的常态,“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好儿子”成为大家伙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学习的榜样。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好家风好家训悄然影响了每名村民,家家户户过日子都有章可循、有规可守。 破旧才能立新。要说变化,小草坡村摒弃陈规陋习,从简办红白喜事,真正让村民喜在了心里。 “你送300块钱,我得还你500块钱;你家定500块钱一桌的宴席,那我得定600块钱一桌的……”刘淑兰深知村民们办红白喜事喜欢攀比、大操大办的陋习。 “就说白事,烟、酒、茶加上亲戚吊唁吃饭,3天下来,最少也得花个3万块钱。”刘淑兰话锋一转,“但是,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后,制定了章程,有专门的人上门负责仪式,少了人情往来,每户能节约七八千块钱。” “用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 文化赋能乡村发展。”王运红觉得只有当文化立起来,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村民才能振奋精气神儿,有干事创业的劲头。 几年的时间,通过捐资、对上争引资金,小草坡村打造了文化宣传一条街、乡村书屋、文化活动室、体育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等10余个文化阵地,形成了村级文化网络体系。 小草坡的乡村书屋早已名声在外,并且在涛雒镇实现多个“首创”。 “将书屋放到公园里,这是我们的一个创新。”王运红告诉记者,以前的书屋放在村委大院,一个柜子、几十本书,村民来看的少,几乎是常年挂着一把“铁将军”,成了摆设。 如今,挪到了公园的书屋紧靠着儿童乐园、文体广场、停车场和科普菜园,人来人往的村民多了,人气也足了。 这个书屋的书还有个特别之处:4000余册图书大部分来自本村考上大学的在外人员捐赠。捐书人的信息张贴在墙上,记者注意到,这其中有一名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就职于北京中关村的在外学子,一次捐了200多本。 人多、秩序乱,需不需要配置专人看管?小草坡村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书屋是“无人值守、自主阅读”,村民来到书屋,自己阅读,自己填写借阅归还记录。 “没人管着,这么多书会不会丢?”王运红嘿嘿一笑,“都是村里大学生、在外能人捐的,大伙争相学习的榜样,谁偷?”事实上,多年来,书屋未丢失一本书。 正在小草坡村挂职的重庆市黔江区沙坝镇十字社区书记庞益海,对村里搭建的这个读书平台很是羡慕,“我每次去,都有人在看书,这个氛围很好,读书才会有希望。” 文化建设,搞的是一股精气神儿,为的就是村庄积极向上的活泛劲儿。近年来,小草坡村组建了5支志愿服务队,用于文化开支的费用达20多万元。 “现在只要有文艺活动,在微信群里吆喝一声,大家伙就主动出谋划策,一点也不用操心。”王运红说,节目是村民自导自演,主持人是村里大学生,锣鼓队也是村里早前成立的,乡村文化活动已经将村民紧紧联结在一起。 文化铸魂。凭着“拧成一股绳”的干事创业精气神儿,小草坡村争创一流,在日照市率先创新实施“雨污分流”和“垃圾分类”,并成功创建“无烟村”,荣获省级文明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真正让村民在绿水青山中感受到幸福。 搞好家乡文化,留住农村特色,乡村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畅。如今,小草坡村将书香文化和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借力“生态、绿色”优势,打造了休闲健身、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最美草坡”。 明媚的阳光里,即将让20多位老人入住的幸福驿站无比温馨,门口四个大字格外显眼———德茂家盛。 从全镇“挂了号”的落后村,到如今的省级文明村,在小草坡村蜕变、逆袭的历程中,乡村文化、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澎湃动力。 (东港文明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