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港区涛雒镇社工站的社工在走访低保户丁萍萍大姨时发现,她情绪极其低落,与社工交流了几句话就泪流满面,原来她丈夫因脑出血瘫痪在床,期间她自己又患了乳腺癌和胃溃疡,丈夫瘫痪在床九年后去世了,但丈夫去世两年来,丁大姨一直生活在愧疚自责中,埋怨自己因患病没能更好地照顾丈夫,感觉对不住去世的丈夫。社工丁庆新运用情绪脚本分析技术为其开展心理辅导,引导丁大姨慢慢走出了情绪困境。这是东港区“东风送暖--社会救助对象赋能项目”社工走访时的一个场景。近年来,东港区不断深化“党建 社会救助”工作,通过不断完善政策、机制等多点发力,推进“党委政府 社区(村)两委 社会组织 专业社工 社会爱心力量”多元联动,以物质帮扶、心理辅导、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方式为困难群众赋能,凝聚了人心,温暖了民心。 多点发力,筑牢社会救助“保障网”。东港区坚持党建引领,发挥政府对社会救助的主导作用,政策制定方面,出台了《东港区社会救助综合改革方案》,建立了包括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和急难救助的多层次救助体系,不断提高救助效能。机制建立方面,建立了“四主动”救助机制,变传统“依申请救助、被动救助”为“主动发现、主动调查、主动施救、主动服务”;建立了“三必访四必到”制度,动态掌握救助民情。办理流程方面,围绕“减环节、简手续、提效率”目标,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压实基层责任和健全监管机制等手段,实现救助管理与服务扁平化,打通兜底保障的“快捷通道”,将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审批权限委托下放至镇(街道),进一步简化救助审批流程,缩短了审批时限。搭建平台方面,在每个镇(街道)设立了社会服务工作站、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和社会救助工作站,积极推动“三站”一体化运行,聚合力开展社会救助;实行“一站式”办结,提高了办理效率;推行“码上救助”,将社会救助事项办理条件、救助标准、办理流程等救助政策编制成《社会救助对象服务指南》,生成二维码,全面推进“二维码”进村(社区),群众手机一扫就可了解救助政策,提高了救助政策知晓度,确保群众享受精准救助服务。 多元联动,推行“组团式”服务。发挥“社区(村)两委”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建立“社区(村)两委 网格员 社会救助协理员”的帮扶救助网络,开展社会救助政策法规宣传、困难户排查、社会救助申请及相关入户走访调查等工作,有效提高主动发现能力。引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先后引进日照市心理学会、普天安泰、阳光大姐等10余家社会组织,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走访、助餐、精神慰藉等服务,拓宽社会救助路径。招聘专职社工,发挥社工专业优势,每天深入村居、社区,协助开展救助对象排查、政策宣传等事务。多方链接社会爱心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房产企业与困境儿童结对帮扶、女企业家协会开展捐资助学、机关单位以物质帮扶和志愿服务的方式参与“长者食堂”的服务,全区形成了一大批社会爱心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典型事例,提升了社会救助的温度。 多维赋能,打好服务“组合拳”。改变过去单纯的资金、物质帮扶的方式,推行“物质 服务”的救助模式,以开展“东风送暖--社会救助对象赋能项目”“东风送暖--孤困儿童同行计划”等专业化项目为切入点,通过开展需求评估,精准摸清救助对象的需求,并针对社会救助对象在物质帮扶、生活照料、医疗保障、心理辅导、精神慰藉、社会融入、能力提升等多重问题和需求,链接各类资源,从生活照料、心理辅导、精神慰藉、家庭和社会生态网络等方面进行多维度、全方位帮扶,改善社会救助对象生活和心理状况,提高了应对困境、解决问题的能力。日照街道肢体残疾的费大姐在社工的鼓励和帮助下,不仅自己通过抖音直播带货卖日照绿茶走出生活困境,还带动四名同样拄着双拐的残疾人勇敢笑对生活,多维度救助模式解决了社会救助“有政策、缺感情”的问题,让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东港区民政局 王冠华 任白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