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大众日报》要闻版“发现别样山东”专栏,以《大青山下红泥崖》为题,对“互助养老”起源地红泥崖村在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新征程上,创新探索向“老有善养”升级的典型做法进行了深度报道。同时配发记者手记《多方发力让幸福“升温”》,点赞“锦绣五莲·老有善养”养老品牌。 75岁以上老人午饭只花1块钱,至少一菜一汤一主食;吃完饭,还能和乡里乡亲聊天下棋扭秧歌 大青山下红泥崖 本报记者 栗晟皓 本报通讯员 李绪业 范为永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让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不少独居留守老人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经常面临“手里有钱但吃不上饭”和闲时无处可去的孤独处境。 为破解这一难题,五莲县红泥崖村去年投资30余万元在村里新建了幸福院,75岁以上的老人花费1元钱,就能吃上一顿热乎的午餐,休闲娱乐也有了落脚的地方。幸福院自去年7月初开门运营以来,老人的生活发生了哪些新变化?解决了农村老人养老中的哪些问题?仲夏时节,记者再次走进红泥崖村蹲点采访。 老人一元吃午餐 “最喜欢吃食堂包的水饺,太解馋了” 6月14日一大早,记者来到位于五莲大青山脚下的红泥崖村。一轮红日从大青山上升起,和煦的阳光为宁静的小山村披上了金衣。整洁的柏油路直通村里,手腕粗的法桐树分列道路两旁,透水铺装的青石板路将村里的主干道和村民的家门相连。 “咩……咩……”7时许,独居老人厉保全被院子里两只山羊的叫声吵醒。他从炕上缓缓地起身,穿上衣服迈着蹒跚的脚步走到院子里,打算拿些草料去喂羊,满是褶皱的双手因为多年在家务农留下了厚厚的茧。 “年轻的时候一直在家种地,现在干不动活了,还是离不开这庄稼地。平时我就靠饲养些牲畜做伴,在增加些收入的同时打发时间。”厉保全边说边用手捻起一缕缕青草送到两只羊的嘴边,看着羊儿吃得欢,老人的嘴角泛起微笑。 今年77岁的厉保全精神矍铄,略显陈旧的衣着也算整洁,花白的头发也很齐整。“衣服是幸福院帮着洗的,头发也是幸福院里的志愿者给剪的。现在上了年纪,这手也不太听使唤了,做饭不方便。”厉保全说,自己不想离开老家和子女过,外嫁的女儿对他不放心,每隔三五天回来给他炒几个菜,能吃好几顿。 在厉保全的家中,记者看到客厅里并没有太多的陈设,半尺高的木架支撑的一块一米见方的木板是他每天吃饭的餐桌,石板搭成的案台上放着煤气灶和一口铁锅。在桌角处,一个锃亮的三层不锈钢饭盒与屋里老旧的陈设有些格格不入。“这是村里的幸福食堂统一给俺们这些老年人配的饭盒,一人两个。每顿饭只需要儿女们掏一块钱,就能吃上一汤一菜一主食,一周都不重样,饭菜的量很足。”厉保全笑着说道。 在客厅一侧的储物间里,记者看到整箱的饼干没开封。两袋已经开封的大米和面粉的外包装上,落着一层薄薄的灰尘。“有了幸福食堂,家里的这些米面基本都用不上了。”厉保全笑着说。 “最喜欢吃的就是幸福食堂里包的水饺了,皮薄馅大。一周吃一顿,太解馋了!”厉保全说,每逢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幸福院里还举办粽子宴、月饼宴、水饺宴等节日主题活动。 对于住得离幸福食堂较远或者行动不便的老人,幸福食堂还提供送餐服务。10时30分,在村党支部门口的取餐点,79岁的郭公门找到带有自己名字的饭盒后,准备提着回家。“这几年,老伴行动不太方便没法做饭,全靠儿子送饭吃。农忙顾不上的时候,就是我们自己糊弄着吃。”郭公门边走边说。 村里有了幸福院,也解了老人在外儿女的后顾之忧。“老人年纪大了,总觉得在老家才踏实。我们也想过接他到城里住,但是他总觉得在城里住无聊,而且还惦记着家里的羊,住一天就想走。”记者拨通厉保全女儿的手机,电话那头,她向记者细数幸福院给老人生活带来的各种便利,“我们每天出一元钱就能让老人吃上一顿热乎饭,一年总共才花300多元。白天没事的时候老人到幸福院消遣,生活也变得丰富了。这份‘一元午餐’虽然谈不上丰盛,但对老人来说是一份长期的保障。” 红泥崖村幸福院的幸福食堂里,工作人员为老人送上午餐。 幸福院里乐事多 “能下棋打牌扭秧歌,比窝在家里强多了” 走出厉保全的家,沿着村里柏油路向西北方向走去,穿过一座高架桥,步行10分钟,便来到了红泥崖村幸福院。大理石铺成的院子里,正对门口的是一排近40米宽的大瓦房。屋门上分别标注着康复室、娱乐室、心理咨询室等字样,两侧的偏房分别是幸福食堂、洗衣室和浴室。 上午8点多,在幸福院食堂的厨房里,工作人员费红美和潘丽丽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们俩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村里75岁以上的老人准备午餐。“今天中午给老人做的主菜是小白菜猪肉炖粉条,凉菜做一个拌黄瓜,主食做大米饭,咱们分头行动。”费红美既是幸福院的管理员,也是幸福食堂的厨师长。在开工前,她向潘丽丽简单交代后,二人便系上围裙戴上卫生帽忙活起来。 正当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在另一旁的棋牌室里,三台风扇马力全开,一场“楚汉之争”正在上演,观战的老人自然分成两拨,围坐在棋桌周边,七嘴八舌地支招,“棋”乐融融。最近,75岁的郭公仁培养了一个新的爱好,就是下象棋。每天9点多钟,他就会准时到幸福院里“杀”一盘。 “没啥事就来下棋打牌,既打发了时间,又锻炼了头脑,还能跟老少爷们一起拉拉家常,可比以前没事就窝在家里没地方去强多了。”郭公仁告诉记者,村里的老年人以前穷苦日子过习惯了,家里有电视不舍得看,甚至连风扇都不舍得开,日常的消遣就是在树荫下乘凉,有时候一坐就是一天。 “现在好了,下棋玩累了,我就到康复室里活动活动身体,还能到休息室里躺一会儿,吃完午饭,下午接着玩。晚上再去村口的广场上扭扭秧歌,看看文艺演出,每天都过得很充实。”郭公仁说。 10点多,热气腾腾的菜肴和米饭出锅了,饭菜的香气在厨房里弥漫。在餐厅里,陆续有老人来到餐桌前就座,闲空里还热烈讨论着刚刚没下完的棋局。这时,潘丽丽用不锈钢餐盘端着热气腾腾的饭菜送到了老人面前,老人们颤巍巍的双手接过筷子,开始享用这份暖心的午餐。 照顾完老人用餐,费红美和潘丽丽将老人用过的餐具和厨房的卫生收拾妥当后,径直走到洗衣间。屋子里,两台洗衣机正在高速运转。“老人平时换下来的脏衣服和床单被罩都可以拿到这里清洗,幸福院里还有浴室,家里没有洗浴设施的老人可以在儿女的陪伴下来免费洗澡,每个月还有志愿者来为老人义务理发。”费红美介绍。 村里有了幸福院,让村里的老人有了活动场所,今年67岁的陈淑芬还当起了村里老年秧歌队的队长。每当傍晚,她就拉着半人高的音响来到村前的广场组织老年人扭秧歌,到了传统佳节就组织老人和妇女到幸福院里开展文艺演出。“俺一个老太太也不会打牌下棋。过去闲着的时候就在家里窝着,天黑就关门睡觉。现在村里成立了秧歌队,让我来组织活动,能给乡亲们作点贡献,带来欢乐挺有意义。”陈淑芬笑着说。 财政支持,村集体补贴 “俺们往后的好日子还长着哩” 红泥崖村“两委”干部陈维金是义务送餐员,每天上午10点20分他会准时驾驶一辆电动三轮车来到幸福食堂,为村里路途较远或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 在送餐的路上,说起建设幸福院并设立幸福食堂的初衷,陈维金深有感触:“老年人尤其是独居的老人,往往做不了饭或者不愿做饭,单靠送钱送物解决不了一日三餐。逢年过节给老人送去的慰问品,等过段时间我们入户走访时,发现东西还原封不动在那里。村里以前没有室内娱乐场所,老人的精神生活也很匮乏。” 解决贫困老人的生活难题,成了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环节。2016年,村党支部书记张守英从一次企业家的爱心捐赠中得到了启发。 “当时,日照的爱心企业家牟宗莉打算捐赠善款2400元帮扶贫困户郭公正父子,但郭公正当时已是近80岁高龄,50多岁的儿子身体残疾,相依为命的父子二人没有劳动能力,有钱也吃不上热乎饭。”张守英回忆说。 百般思索后,张守英和牟宗莉想到了让这笔善款“拐个弯”。把钱交给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邻居陈淑芳,由她担任护理员来照顾这父子二人的饮食,负责家里卫生的清扫。 该方式试行两个月,效果立竿见影。不但父子二人吃上了热乎饭、穿上了干净衣,而且陈淑芳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这便是“互助养老”的雏形。 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张守英和村干部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这种“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供养方式存在人力资源浪费、服务效率低的短板,不适合大面积推广。 于是,村里决定投资4万多元,把原来仅有150平米的村级幸福院改建成互助养老服务站,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一份护理员的工作,对村里的贫困老人实行集中照料。后来,这一创新做法在日照市推广,并被广泛应用于全省乃至全国的脱贫攻坚行动中。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时期,农村老人面临的养老形势依然严峻。如何让全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张守英告诉记者,当前村里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全村1537口人中,60岁以上的有469人,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净增约20人。649名常住人口中,有450人年龄超过60岁,其中75岁以上的140多人。村集体的收入毕竟有限,单凭村集体的力量,难以解决全村老人的吃饭难题。” 一筹莫展之际,五莲县探索推广的“幸福院 幸福食堂”巩固放大“互助养老”成果的方式,给红泥崖村带来了希望。乘着政策的东风,摘掉“穷帽子”的红泥崖村决定按照每人每餐5元的标准为全村75岁以上老人提供午餐。 “县乡财政为每位老人每顿饭支持3元,村集体再补贴1元,剩下1元由老人的子女承担,让幸福食堂的日常运营有了有稳定的资金来源。目前,每天在幸福食堂用餐的老人达80多人,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张守英介绍。 傍晚时分,落日的余晖映红了红泥崖村的山水。在村口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音乐声响起,85岁的郭公正老人随着节奏扭起了大秧歌。“多亏了党的政策好,俺们往后的好日子还长着哩。”郭公正笑着说道。(大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