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第139期山东好人推荐评选活动 启动 日照共有5人入围 他们分别是: “助人为乐”好人于本祥 朱新菊 “见义勇为”好人鲁东港渔61039船渔民群体 “诚实守信”好人于红 “敬业奉献”好人陈晓红 “孝老爱亲”好人高彩艳 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点赞助力 为身边的好人好事 竖起大拇指!
投票时间:即日起至10月20日 投票规则:每个ip地址每天限投1次,每次限投4个候选人。
投票方式一: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进入投票界面 ▼
投票步骤:
第一步:点击“日照” 第二步:选择四位喜爱的候选人,点击“加入” 第三步:点击“提交” 第四步:点击“提交投票”
投票方式二:
打开爱山东app,查看全部-公共服务-山东好人投票。
打开方式三:
打开大众网山东好人评选页面 http://www.dzwww.com/2012/sdhrmzzx/, 选择四位支持的候选人,点击“提交”。
于本祥 朱新菊 把最后的价值捐献给社会 八旬夫妻相继捐献遗体 于本祥,男,1943年7月生,中共党员,日照市莒县刘官庄镇前于家庄村村民。妻子朱新菊,1943年11月生,日照市莒县刘官庄镇前于家庄村村民。2021年于本祥和老伴朱新菊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一起签订遗体捐献志愿书,想要为医学研究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同年,老伴去世后便进行了遗体捐献。2023年9月不幸因病去世,按照老人遗愿,家人联系了莒县红十字会,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并帮老人完成人生的最后心愿。平凡人亦有大爱,于本祥和妻子朱新菊在生命的终点点亮了他人延续生命的希望,用生命接力生命。 把乐于助人融入生活点滴 让温暖汇聚成流 在日常的生活中,于本祥夫妇就十分的乐于奉献,对于公益事业也十分支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关心自己的家庭,团结邻里,还积极支持各种公益事业。于本祥夫妇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注重家庭的团结和和睦,他们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家人,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他们互相支持、理解和尊重,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于本祥夫妇在生前还积极支持各种公益事业。他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帮助和支持,团结邻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夫妇双双捐献遗体 2021年,于本祥通过电视了解到莒县遗体捐献红十字会,并联系到了工作人员,表达了遗体捐献的意愿。他说想为国家做最后一次贡献。随后,于本祥夫妇便与红十字会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 妻子朱新菊于2021年10月14日不幸因病逝世,于本祥老人通过多方联系向社会捐献了妻子的遗体和眼角膜。于本祥老人于今年9月不幸因病去世,按照老人遗愿,家人联系了莒县红十字会,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并帮老人完成人生的最后心愿——与妻子朱新菊一样,无偿捐献遗体用于医学事业。 目前,于本祥的眼角膜已就近由潍坊眼科医院莒县分院摘取保存,遗体则由济南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医学部接收。据了解,捐献者的角膜可以使至少两人重见光明,遗体可以用于医学院的临床教研和科研活动。通过研究他的身体结构和功能,医学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构造和器官功能,提高自己的医学知识和技能。 一颗为社会志愿服务的心,一份以助人为乐的情,于本祥夫妻俩以善举汇聚暖流,脉脉流淌直抵人心。他们捐献的不仅仅是躯体,更是一颗高尚的心,们的身体虽然离开世界,但他们的精神与生命将在奉献中延续。他们的善举让我们感动,感受到力量,那就是“奉献,让生命更崇高; 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鲁东港渔61039船渔民群体 渔船突然起火!危难时刻,他们海上逆行救下2人 鲁东港渔61039船渔民群体,男,东港区涛雒镇东南营村村民。2023年9月23日早上,在日照黄海海域,一艘外地渔船突发起火,涛雒镇东南营村渔民驾驶鲁东港渔61039船逆行前往营救,成功救下2名船员。危急关头,他们挺身而出,用行为充分体现了“实诚日照人”的担当。 一渔船起火,他们挺身而出 没有人是钢筋铁骨,热血可以融化恐惧;没有人是生来的英雄,但总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当危险来袭,是选择袖手旁观还是挺身而出?东港区涛雒镇东南营村的8位渔民给出了答案。 9月23日早上6:30,涛雒镇东南营村渔民正驾驶鲁东港渔61039船返回渔港时,突然听到船员惊呼道:“那艘渔船好像失火啦!”大家伙顺着方向看去,发现后方几海里处确实有若隐若现的火光。 是继续前行还是回头查看? “立即掉头!全速前进!”在两个不同的选择面前,船长孙勇没有犹豫,当机立断调转船头,全速驾船奔赴事发海域进行救援。“当时倒也没想很多,出海作业的大家伙和我们一样,看到这种情况不可能熟视无睹的,都会去帮一把。” 随着距离越来越近,孙勇和船员们看到海面上有一艘木壳船已经起了明火,并伴随着滚滚浓烟。此时,海上风高浪急,受风力影响,渔船上的火势凶猛,燃烧面积逐步扩大,船体不停摇摆并逐渐下沉,船上还有两名船员,如不及时营救,后果不堪设想。 “抢时间”就是“救生命”。凭借多年的经验和娴熟的驾船技术,东南营村的船员们驾驶着鲁东港渔61039船迅速来到失事船附近,拿出船上准备的水枪等设施进行施救。靠近、抽水、灭火......在孙勇的指挥下,船员们合理分工,有条不紊地救助着失事的船只。一条条水龙喷薄而出,在空中散开笼罩住渔船起火点,经过近一小时的紧急救援,木壳船的火势被成功扑灭,2名渔民也成功获救。 义举引发共鸣 网友“围观”点赞 海上救援视频发出后,东南营村渔民们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各个视频号、新闻报道里“刷屏”了。大家都在夸赞说:“为勇敢的渔民汉子点赞了!逆行救援,真是太勇敢了!” 但是像这种海上救援,孙勇等人并没有放在心上,生于大海长于大海的涛雒渔民,从小就养成了热情、勇毅的性格。常年在海上作业,总有意外发生,每天都在“乘风破浪”的他们,彼此已经成为了一家人,遇到困难相互救助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这是每个人的举手之劳。“相信如果我遇到了这种困难,其他人也会伸出援手的。”孙勇说。 滔滔浊浪,千钧危急,水火总是无情;义无反顾,逆行救援,人间总有大爱。涛雒渔民那颗在风里来浪里去的勇敢之心,在救人于危难的挺身而出中,成为了最美浪花。 于红 纸语情深 一剪一刻总虔诚 于红,1974年8月生于日照莒县,她的一生也自此烙上了深深的故乡印记。她说:“我们都是那棵普通而又平凡的麦子,从故乡的土壤里汲取养分,如今也用自己的剪纸事业反哺家乡的乡土文化,让它越来越精彩,越来越活跃”。她是一名人民教师,她只问耕耘;她是一名非遗传承人,她在传承就一直在。她用奉献和坚守,守卫人民的非遗,传承文化的血脉。 “过门笺,落门笺,落到地上都是钱”,伴着这民间歌谣长大的于红,每到过年时节都要和父亲于永胜制作过门笺,贴在门楣上五彩的过门笺迎风招展,为春节增添了无限的美丽和喜庆。考上山东美术学院后,父亲总是教她好好的学习剪纸纹路设计,那时候的她还无法理解父亲那些有些“土气”的剪纸作品,心中多少有些不屑一顾。直到父亲离开了,她每每想起父亲“好好学过门笺手艺”的话,回想父亲一笔一划、一剪一刻,虔诚制作过门笺和剪纸作品的情景,心中的那些传统纹样也变得鲜活、出彩而有内涵了。自此,她不忘父亲的叮嘱,信守自己对父亲的承诺,坚持不懈地传承、发扬莒县剪纸艺术。 留住传统,留下记忆,作品也就被赋予了传承的价值。为了更好地传承莒县民间剪纸艺术纹饰,自2016年起,于红开始进行民间老花样的收集和研究工作,先后征集老花样400余件,涵盖了鞋头样、枕頂老花样、门帘带、云肩、腰带、鞋垫、刺绣等纹样作品,保存了丰富的花鸟鱼虫等民间纹样。这些纹饰简约大方,古拙唯美,用色大胆而自然,成为于红剪纸创作学习借鉴的重要依据。那些走乡串户的日子里,看见慈祥的老奶奶从柜子里、角落里找出一件件斑驳的鞋样、纹样,她都会为之振奋,仿佛在这些纹样里见到了自己的长辈和祖祖辈辈故乡人的“心灵手巧”。 立足传统,发扬传统,让作品更具有文化感染力。于红十分重视传统纹样的传承和创作,她要通过作品为家乡代言,为乡土代言。她传承套色剪纸制作技艺,展示莒县剪纸的丰富多彩。所谓套色法就是将各色彩纸叠在一起放在腊盘上按刻,刻完后调换纸的颜色、位置、纹样,进行“换膛子”,背面用纸片粘连,使得过门笺剪纸作品色彩更加丰富有序。先后创作了“秃尾巴老李”“古树茶香”“门风”“少年中国说”“送戏下乡”“二十四节气”“连年庆有余”“仿古系列”“古银杏树”“莒县古城”系列等桃色剪纸作品。这些巨幅套色过门笺作品,色彩丰富,精美靓丽,内涵深刻,屡获大奖。受民间老花样启发陆续创作了“老肚兜”“老花样”“鱼虫”系列剪纸作品,也深受民众喜爱。如今莒县剪纸已经成为莒县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追忆乡愁的不二选择。 热心传承,将“剪纸物语”非遗工坊打造成为游学和网红打卡地。从美术教育工作的于红,将过门笺剪纸制作技艺与美术教学相结合,完成了由18个课件组成的《剪纸的传承与保护》校本课程,让孩子们传承家乡的剪纸文化,并获得了日照市优秀校本课程评选一等奖。所带的“剪纸校团社”参加全国校园剪纸大赛先后获得金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激发了学生学习民间剪纸和传统过门笺技艺的热情。2021年随着莒县古城的开放,莒县文旅部门为于红准备了占地500平方米的“剪纸物语”非遗传承工坊。于红带领6名徒弟,22名剪纸爱好者开始了“过门笺”的生产性保护和传承工作。将于红创作的仿古系列、传统剪纸系列、套色剪纸系列、老花样系列作品及收集老花样刺绣作品一一展示,较为全面的保存了莒县传统的纹样。她加大创作力度,完成《传统过门笺》系列50余种版式;《莒文化及古城景点过门笺》系列3个版式;《十二生肖》套色剪纸系列;《福禄寿喜》单色泥金剪纸;《四千年银杏之春夏秋冬》系列及书签文创产品;《老肚兜花样》套色剪纸等作品。代表作《山海日照 古树茶香》长卷,浓缩了日照民间文化精华,包括《龙:图腾的召唤》《海:神的传说》《岁:年的情节》《陶:土壤的薪火》《戏:文脉的延续》《树:根的守望》六个部分组成,展厅文化气息浓郁,展示了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深受游客和学者欢迎。在向游客展示莒县剪纸艺术的同时,也开展游学、研学、传承展示等公益活动。每年接待大学生研学、中小学生体验公益传承课100余场次。将工坊打造成了莒县古城网红打卡地,唤醒了游客深深的童年记忆。 虔诚地坚守传承,多年的努力取得不菲的成就,获得广泛的认可。在个人荣誉方面,2014年被省政府授予“齐鲁文化之星”称号,2018年11月,被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3月,被日照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届日照工匠。在集体荣誉方面,2021年莒县红纸语文化传承工作室被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布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教育基地”,2022年工作室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山东手造优选100企业”。 如今,于红忙碌在剪纸文化的交流和创作的繁忙日程里。她想竭尽所能将父辈们的手艺和这个时代的印记镌刻在五彩的剪纸艺术里,让莒县过门笺“融入历史,融入生活”,为民众春节的节庆氛围,百姓的日常生活增添一抹传统的、祥和喜庆的文化韵味。她坚守在莒县剪纸一方世界里,不停地挖掘乡土文化的美丽,不停地思考、绘图,把家乡的点点滴滴融进作品里,并带着作品到各地做文化交流,用作品说话,讲好家乡故事。 伴着那方乡土,守着一个承诺,带着那份虔诚,她在不懈地创作与传承中,让剪纸登上现代文化的舞台、演绎传统文化的时代精彩。她说:“有些幸福,还没有被发现的时候,它们有另一个名字,叫平凡普通的一天”。 陈晓红 扎根港口一线的“铁梅花” 陈晓红,女,1977年9月生,日照市工会副主席(兼)、山东港口日照港工会副主席(兼)、二公司党委委员,党的十九大代表。在担任二公司装车队女子堆取料机班班长期间,她带领团队3次创造铁矿石卸船效率世界纪录,5次打破单班装火车效率全国纪录,在港航界树立了“港口铁梅花”的响亮品牌。她先后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山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陈晓红在带领青年团队开展技术创新。 苦练本领技能,传承工匠精神 1994年,陈晓红从技校毕业成为一名港口工人,第一个岗位是理货员,站在码头前沿为客户理货点数,不论寒冬酷暑,常常一站就是12小时。她在理货员的岗位上干了13年,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理货员和先进工作者。 2007年3月,陈晓红在二公司矿石女子堆取料机班班长岗位竞聘中脱颖而出。 为了能当好这个“带头人”,她克服恐高,每天在设备上爬上爬下,跟着厂家技术人员学习掌握技术性能和操作要领,兜里随时揣着知识卡,苦记上百个控制符号及基本用途。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陈晓红成为了二公司第一位电动装卸机械女技师。 她在提高效率、创新突破上也下了很大的工夫。铁矿石有块、粉、球、沙等不同形状,接卸水分含量较高的铁矿石,一边卸货一边流淌,堆不高、不成垛,成为困扰作业的一大难题。陈晓红就一边查资料一边苦思冥想,有时候下班路上想的入神,同事打招呼都听不见。在一次和面的时候,她受到了启发,就立即跑到公司进行试验。虽然饭没做成,但是她想出了“围堰堆垛法”,大大提高了货物堆存量,在她们三次创造矿石卸船效率世界纪录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挥带头作用,汇聚产业动能 在工作间隙,陈晓红带着一众姐妹反复研究琢磨,针对不同的货物属性,创新出“逆时浅取法”等八种堆取料机操作方法,取得了30余项技改革新和qc研究成果,连续八年被评为全国交通行业优秀成果。她带领二公司唯一一个由女职工组织的班组——女子堆取料机班,3次创造铁矿石卸船效率世界纪录,5次打破单班装火车效率全国纪录,在港航界树立了“港口铁梅花”的响亮品牌。 有付出就有收获。矿石女子堆取料机班自成立以来,相继被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全国交通行业工人先锋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山东省巾帼文明岗”等多项殊荣。 当好职工“娘家人” 服务职工“零距离” 2020年6月28日,陈晓红走上管理岗位,从台前走向幕后。作为日照港集团兼职工会副主席,作为一名劳模代表,陈晓红以身作则,全心全意服务港口,用心用情服务职工。在调研孕期和哺乳期女职工的需求后,打造了“妈妈小屋”,为妈妈们提供了一个温馨舒适的专属空间;根据一线装卸作业人员的生产作业需求,为他们定制了多功能安全背包,深受大家的喜爱。陈晓红坚持为职工办实事、谋福利,深入一线调研,倾听职工心声,真正把港口的幸福和温暖传递到每一个小家、每一名职工。 高彩艳 细微照料同村孤寡老人 平凡善举彰显大爱 高彩艳,女,1977年3月生,日照市五莲县潮河镇凤凰庄村民。结婚20多年来,她始终心怀孝顺之心,孝顺公婆。不“亲”,也可以行孝,她还无微不至地照顾同村孤寡老人的生活起居,演绎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情故事,以德善之举填平了人际间的鸿沟,让老人孤独的心得到了春天的温暖。 事无巨细,她悉心照顾公婆,爱护晚辈 夫妻相处难免有磕磕碰碰,这就需要彼此多点宽容,多点谦让,多点谅解,因此高彩艳常告诫自己要知足常乐,善待家人。相守相伴二十多年,她和丈夫相濡以沫、相互包容,这份坚守让她收获了幸福和温暖。 2000年,高彩艳的公公查出了胃癌,住院期间,生活已经不能自理。她给公公擦身子、洗脚、剪指甲、喂饭、让儿子给他唱歌,全家人用爱和不离不弃的陪伴让老人度过最后的时光。如今婆婆已经和她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吃饭时,总把好吃的饭菜往婆婆碗里夹,她还经常买一些新鲜的水果,钙片等营养品,让老人增加营养。有空了,她就带着孩子们陪婆婆聊天,高彩艳的付出和陪伴让老人晚年平安幸福。好的家庭,一定要注重家风的培养,重视品德教育,言传身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从儿子上一年级开始,高彩艳和丈夫带着儿子常常去敬老院和孤儿院去看望孤寡老人和那些需要关爱的孩子们,每次都会尽一份微薄之力。疫情防控期间,身在医院药库里工作的儿媳,却勇敢地提出了要加入了抗疫一线中。她作为“后勤部长”挑起了全部的家务,让儿媳妇在抗疫期间工作上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全力支持她的工作。 她用家庭妇女特有的勤劳、善良、淳朴,用她全身心地爱让这个家庭始终保持着一种祥和的气氛。 虽非亲非故,她却义无反顾照顾同村孤寡老人 在凤凰庄村头上住着一位孤寡老太太,命途多舛,两个儿子早逝,老人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村里人都称她邸记山家。仅仅因为老人悲惨的遭遇,村里一些人觉得晦气,避而远之。高彩艳却打破了世俗常规,她一有空闲就去看望老人,买一些好吃的和她一起分享,坐下来和老人聊聊天,或者给老人收拾一下家务。起初这个老人脾气很要强,对别人的救济和帮助很是抵触,可是高彩艳却用她最真诚的心打开了老人心中的那堵墙,用她最本真的爱心和老人接触,由平时的拉拉家常、陪老人捡柴火、烧火做饭、洗衣服、剪头发,到后来知道老人最爱吃烧鸡,过上一段时间,她就给老人送只烧鸡去。寒暑易节、默默坚持,到老人家里照顾老人成了她的分内事,老人的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 小院里的欢声笑语诉说着的不是母子却胜似母子的的大爱之情,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肯定。心存善良,万物晴朗,高彩艳孝老敬亲、温柔贤惠的感人举动赢得了亲朋、邻里的称赞。 (日照文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