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生活的魔方拧回了原位,农历甲辰龙年腾跃着向我们走来,熟悉的烟火气飘进大街小巷。赶年集、扫房子、磨豆腐、写春联、挂灯笼……过年的气氛在欢快的忙碌中推向高潮,一张张喜气洋洋的笑脸上写满了期待。 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节日比过年更能荡起人们的思乡情感了。每逢过年,无论离家有多远,都无法阻挡对故土的真挚呼唤。穿越春运的拥挤人潮,放下一年的劳累和疲惫,带上新年的期盼和祝福,我们回到故乡,回到起点,在浓浓的年味中,寻觅悠悠的乡愁,汲取前行的力量。 2月1日起,我们特推出“迎新春 品年味 忆乡愁”系列评论文章,与广大市民网友一道,感受春节的喜庆团圆,品读年味的馥郁浓香,追忆乡愁的情意绵绵,敬请关注。 “过个祥和的年、幸福的年、快乐的年、文明的年、有滋有味的年”,一直是人们对过年的热切期盼和美好祝愿。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日照很多家庭都把追求文明过节当成自觉行动,不得不说这是对“年”的一种深入理解和感悟,更是成为一种社会新风尚。 文明过节简单的理解就是以健康、文明的方式过节。文明过节的内容很宽泛,如,从勤俭节约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压岁钱不攀不比、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亲朋好友聚餐不嚷嚷着劝酒等。 人们追求更多的是“年”的仪式感和欢乐气氛。譬如,一家老小一起贴对联挂灯笼、走在大街上见了婶子大娘问声过年好、到长辈家拜年行个礼磕个头、一家人聚在一起欢声笑语吃年夜饭……这些都是年的味道,也是我们的记忆和情怀。 当然,“年俗”不是静止的和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而改变。但不管是传统年俗还是新年俗,唯一不变的是它承载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就是说,“变”的是形式和花样,“不变”的则是喜庆和吉祥。过年的含义,在于幸福团圆、和合包容;过节的目的,在于催人奋进、引人向善。从这个意义上看,讲文明、重德行,才是最美的年俗。 敬老院里的公益理发、孤寡老人家的问寒问暖、寒风里的热心相助……春节前,除了准备与家人享受文明过节的喜悦,在日照,还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穿上红马甲,把新年的问候和幸福提前送给最需要的人。你瞧,节日的“文明之城”因为有了他们,变得更加文明和谐。 公众文明素养呈现向好态势,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社会文明的提升不会一蹴而就,不文明行为即便是少数存在,也会大煞风景。如,节日期间铺张浪费、酒后驾车等。当我们“吐槽”春节越过越乏味时,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到底怎样的庆祝才能让“年味”回归?人人都祈盼“万象更新”,是不是也该给自己的生活陋习来一下大扫除?因此,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真善美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坚持正能量,坚决对落后民俗说“不”、对不文明说“不”。只有这样,社会风气才会得到整体提升,“年味”自然而然会越来越浓。 新时代新风采,摒弃陈规陋习,让文明成为“最美年俗”。相信,我们的“年”一定会越过越有年味,越过越幸福。(图片源自网络) (春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