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戏-大发vip彩神

说到茂腔的渊源,还得从清代中叶说起。清代的康熙时期,是一个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大发展的重要时期。清康熙年间,茂腔作为一种演唱形式出现于潍坊、五莲、高密、胶县一带,200多年的发展史中,曾叫过不少名字,有“肘鼓子”、“周姑子”、“轴棍子”、“正歌子”等,发展到后期被称为“本肘鼓”、“冒肘鼓”、“茂肘鼓”等。最初,在城乡活动只有一个人挨门演唱,艺人们称这种形式为“唱门子”,后发展到”撂地“演出,艺人们在集市广场或街旁道边设点演出,吸引众人前来围观。到20世纪初,在演唱形式上有了突破性发展,出现了戏班,从单纯的演唱向代言体的戏剧过渡,演出场地上有剧中人物出现,从一个演员扮演几个角色发展到一个演员扮演一个角色,并且有了简单的化装,这是茂腔发展为地方戏的雏形。

五莲茂腔先是由敲着狗皮(或牛皮)鼓演唱的“姑娘腔”与花鼓秧歌相结合演变为“肘鼓子戏”,因尚未作为舞台戏出现,只是表现为随时随地的坐唱形式,故群众也称“盘凳子戏”。当“肘鼓子”加二胡、柳琴或月琴伴奏后,唱腔末局的尾音吸收了柳琴戏的为尾音“呀呼咿”的韵味,溜成了“嗯嘿”,用高八度行腔,习称“打冒”,演变成“冒肘鼓”。“冒肘鼓”时期,京剧、梆子(笛梆)开始传入,当地习惯在演出京剧或梆子之前,加演一折“冒肘鼓”,所以就出了“大戏前边先演段小戏”之说。就在此时,“肘鼓子”戏搬上了舞台,伴奏加上了京胡、京二胡、三弦等。打击乐陆续加入了板鼓演变为正式在舞台上的演出的剧种——茂腔。

1956年,日照市五莲县茂腔剧团建立后,对传统剧目进行了挖掘、整理,改革的同时又移植了吕剧等姊妹剧中的优秀剧目50余曲。随着时代的发展,茂腔舞台上除传统古装戏外,也出现了现代戏的演出及创作剧目,表演艺术也在传统程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吸收了京剧“把子”(武打)、话剧表演等,更加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2004年底,新成立的五莲县茂腔剧团,更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对现代茂腔戏进行了独具匠心的精心的打造、改革和创新,每年春节等巡回到乡村演出都在100场以上,深受中老年观众的喜爱。

艺术特色及代表作品赏析

日照市五莲茂腔融合了诗词、音乐、舞蹈、美术等多个艺术元素,为综合性艺术门类。以“唱念做打”为表现手段,角色有“生旦净末丑”之分,既有艺术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艺术性。 五莲茂腔具有200多年的历史,经过代代人的传承发展,去糟粕、留精华,成为百姓生活、促进民众团结、提高百姓生活质量、为五莲人喜爱的文化大餐。 五莲茂腔有400多个剧目,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百姓伦理、生活片段等丰富内容。有传统的古装戏、近代改编戏,也有现代创作剧目,有较高的生活性、欣赏性。 五莲茂腔以方言念白,曲调也是在方言基础上行腔走韵,如五莲人的语言、性格、纯朴、直扬,显示出一种亲和质朴之美,它丰富的音乐板式及艺术风格又使它具有乐曲丰富的音乐特征。 茂腔仅高密、五莲等几个地区存在,已成稀有剧种。 五莲茂腔深受五莲人的喜爱,因此,它参与婚丧、节庆、宣传活动,根据活动内容,演出不同风格的剧目。
  主要作品: 《梁祝》、《小姑贤》、《天波府》、《墙头记》、《状元与乞丐》、《李双双》、《红灯记》、《白素莲》、《慈母碑》、《蝶恋花》、《升天记》、《义务干部》、《情系五莲山》、《春雨霏霏河滩情》、《丹土情》、《乡邻之间》、《姊妹易嫁》、《莫愁女》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