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是城市的主体,市民文明素质是城市文明的灵魂,它决定了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城市层次,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形象及其运行效率。而一座城市的文明水平,很大程度体现在交通文明上,且交通文明直接取决于每一位出行的市民。 前不久,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专门针对电动自行车闯红灯、乱穿马路、逆行、越线停车、未悬挂号牌、不戴安全头盔等行为,通过“一警示二教育三推送”的查纠举措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虽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仍有“侥幸者”不遵守交通规则。究其原因,就是内心缺乏对公共交通规则的敬畏,其中也不乏自认为违法成本不高的侥幸心理在作祟。 在不少市民心目中,交通法规主要是针对机动车驾驶人。的确,随着社会车辆的快速增加,驾驶人队伍不断扩大,其中部分驾驶人不仅驾驶技术与经验不足,更因为规则意识的淡薄、文明习惯的欠缺,导致违法违规行车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危害到无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此,有关部门出台越来越严格的管制措施,从驾驶培训考试的把控到交通违法的处置都课以“史上最严”标准。 因此,文明出行不仅仅关乎自己的文明,更关乎社会安全、每个人的生命安全。不管是驾车还是走路,单向约束某一群体的做法,并不能有效提高整体交通文明水平。现实生活中,同样是交通参与者,行人往往作为弱势的一方被有所偏袒,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少数人“我是行人我怕谁”的心理,把属于公共设施的马路当成自家的“进出路”,以致因行人交通违法导致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 所以,提升城市的文明出行水平,既要“厚爱”更要“严管”。对于某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来说,劝他十次,不如罚他一次,罚一次就会改掉那些不文明的交通习惯。交警部门通过专项整治行动,采取严厉管制措施对行人和骑行者进行必要的惩罚,一方面是以一种刚性约束的方式告诉一些市民“如何走路”,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广大市民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规则是社会文明的基石,交通规则是文明出行的基础。社会文明的形成、文明出行习惯的养成,需要自律,更需要他律;既需要循循善诱的劝导,也需要法律制度的规范和约束。文明其表,制度其里。除了正常的交通法规条例之外,政府可以考虑建立或者出台一种更为完善的文明出行规则,形成“一时不文明,时时受约束;一处不文明,处处受阻碍”的制度合力,将规则意识的种子广泛播撒到人们心中,让文明出行的蔚然景观更好地点亮生活。 文明出行,对每个人来说,也许只是红灯前停下的一小步;对城市来说,却是走向和谐的一大步。让文明出行成为生活常态,让文明出行的意识扎根于每位市民内心深处,让广大道路交通参与者携起手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做文明人、走文明路、开文明车,安全、有序、畅通、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必将成为我们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文柏) |